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的发展目标,近期又公布了《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五年规划》和《青岛市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我市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的基本思路、推进措施。在推进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体制创新来推动改革,破除长期以来制约城市基层治理的因素,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系统理解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内涵
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导今后改革全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的重大探索。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最大限度提升社会公约数,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较之前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两大要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这是党和国家专门就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制定的有针对性的纲领性文件,对完善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原则,细化任务目标,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全面系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蕴意深远,是政治要求,也是工作方法和发展目标。从政治要求看,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工作方法看,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工作方针,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从发展目标来看,推进社会治理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到基层、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量交给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组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的制约性因素探究
近年来,青岛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创建五星基层党组织为抓手,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格局,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群众需求入手,建立开放型的互联互动纽带,把街道社区与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锻造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党建引领体现组织力,把服务基层的网络建立起来,运行起来,把服务资源和管理资源结合起来,把条块不畅沟通起来,为汇聚各方资源开展基层治理提供平台,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市构建起市级统筹主导、区(市)组织实施、街道(镇)抓基层基础、城乡社区开展网格要素治理的工作格局,切实提高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经受住了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各种考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力量,为人民生活幸福构筑坚实保障。
当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影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的各种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基层建设依赖政府推动,管理多于服务,行政力量多于社会参与,硬件建设多于功能塑造,问题主要集中于基层部门条块分割、公共服务资源分散、基层组织发育不足、居民动员参与不广、信息化手段重建设轻管理运用等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减负放权赋能方面,各级部门下派到街道、社区的临时性事务性工作较多,居民自治能力相对薄弱,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特征明显;二是破除条块分割,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体制难题方面,强基层的导向作用不明显;三是数字治理中的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问题仍然存在,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有待提升。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改革滞后于形势发展所致。当前,部分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先行探索,强化顶层设计,善用体制改革红利,打通条块分割弊端,分别推出“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一网统管”、“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等体制性强基层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这些问题,2022年1月,中组部牵头出台《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试行)》,明确提出要总结运用疫情防控经验,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该文件在总结历年探索成效的基础上,明确党建引领的鲜明政治导向,提出具体的强基层治理思路。如以网格化管理提升精细化服务,以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以智慧化的党群服务中心夯实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实体基础,以区域化党建汇聚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资源合力,实践操作路径清晰,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路径
基层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需要以体制创新全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树立强基层导向,把治理的资源和力量统筹到基层,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化为方向,人往基层走,资源往基层走,让基层问题在基层解决,不断开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体制创新,提升党的组织力。城市基层治理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政治站位,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打造本固基强的社会治理格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心,健全严密有力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搭建各类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组织化平台。探索党委领导下简约高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专门文件规范街道准入事项,完善落实属地管理制度,做优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合理设置网格规模,整合各部门网格形成基层“一张网”,不断提升治理效能,突出组织力。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体制创新,树立强基层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切实维护人民权益,树立强基层导向,赋能基层,提升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条块统筹协调的机制,把治理资源真正落地基层,借鉴浙江省“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模式改革模式,建立“一件事”改革机制,破解条块分割弊端。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培育壮大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处理好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构建平战结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推动韧性治理建设。
第三,坚持智慧化方向推进体制创新,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坚持数字赋能,发展智慧治理,完善顶层设计,规范指导全市街道社区数字化建设,推进社区服务资源信息的集成利用,发展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把社区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群众各方面的反映和要求及时汇总上来,把基层精细化治理与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实现各种服务资源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积极吸取北京市“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经验,利用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主动发现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从“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到“未诉先办”的升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