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社科联社科普及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构建青岛社科新型智库矩阵,着力释放新型智库社科普及工作活力,全年社科普及公益性活动受众达320.4万人次,其中开展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受众达32万人次,资助社科普及活动数量是2023年的5倍,3项社科宣讲活动刊登在《光明日报》宣传推广。主办青岛首届社科宣讲大赛,打造系列有特色、接地气、受欢迎的“社科普及+”作品和数字化科普载体,形成全域统筹的大科普工作格局,推进社科知识进万家,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扛牢社科普及新使命。
主办“深耕文化‘两创’,谱写青岛篇章”青岛首届社科宣讲大赛
一、品牌式推进,保持社科普及常态常效
持续深化“社科普及周”“青岛市社科大讲堂”等品牌建设。举办山东省暨青岛市第二十一届社科普及周,策划“共享一堂课”240余项,特色社科普及活动570余项,5月集中铺开,活动贯穿全年。10场活动入选省科普周“百场特色宣讲”,数量居全省十六地市首位。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宣讲,组织社科专家进机关、进企业、进街道、进社区、进学校等开展专题宣讲79场。开展“书记讲堂”“区市专家来开讲”“教育基地大宣讲” “社团巡回宣讲”“青年学者基层行”活动,年度开展“社科大讲堂”“双月课堂”“社科润心”等活动超百场,是2023年的2倍多。
山东省暨青岛市第二十一届社科普及周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曲家庄社区正式启动
二、网格式管理,形成点面衔接宣教矩阵
优化社科普及教育基地资助机制,资助基地18家,比例近40%。发挥46家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现有社科网络阵地73个、社科普及品牌29个,开展统一性、连续性活动2000余场,参与人数近13万人。基地和重点社科普及活动成效显著,多项活动被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各类权威媒体报道,在各级媒体累计报道672项次。一个社科普及教育基地提报的成果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一位基地讲解员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社科普及品牌矩阵
三、融合式创新,增强科普作品时代气息
深度整合社科普及资源,重点社科普及活动申报69项,是2023年的3倍;资助25项,是2023年的5倍。推进社科普及元素大融合,开展“社科普及+比赛”,主办或组织参与青岛市首届社科宣讲大赛等省市比赛活动5项;开展“社科普及+科研”,支持基地编写社科普及读物5本;开展“社科普及+节庆”,在春节、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及国庆、学雷锋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主题性科普活动;开展“社科普及+实践”,在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科普活动中,采取实践课堂的形式深化认识;开展“社科普及+文艺”,将社科知识融入微电影、话剧、情景剧,基地自创话剧登上全国青少年春晚青岛主会场。
主办学雷锋主题活动
四、数智式集成,拓展云上科普方法路径
完善云科普宣教平台服务机制,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和社科大讲堂云服务纳入2024年青岛市重点推进政务服务“社科服务一件事”。云方式融入社科普及宣教活动,开展“云宣讲”“微课堂”“线上展”,制作纪录片、短视频等云科普产品,增强社科普及教育的时代感,受众人数大幅提升。建设数智化宣教基地,推进线上VR体验、智能讲解机器人、VR穿戴设备、拍照穿越打卡系统、 VR实验室思政教学等智慧化建设,增强受众代入感体验感。
社科普及教育基地智能机器人讲解
五、公益式服务,凝聚感召社会能量正气
发挥好6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伍作用,广泛开展“五为”志愿服务活动,年度开展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扶弱助困、“五进”宣讲等活动近300场。推动社科普及活动国际化,开展航海、中医、非遗等公益科普活动,惠及“一带一路”等30多个国家的近2000名外籍人士,让中华文化更具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国家本土汉语教师开展中国文化学习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