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是市委、市政府为青岛市社科界设立的最高成果奖,始于1985年,累计评出优秀成果4121项。2024年第38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过小组审读初评、联席会议复审和全体会议投票表决等程序,从405项参评成果中评出一等奖20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96项(含青年社科奖56项),现已全部向社会公布。
40名评委出席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会议
一、树牢精品意识,发挥评奖导向作用
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任务要求,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求,颁布《青岛市第38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质量至上,扶持优长学科,展现特色成果,优化学科结构,助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获奖成果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命题,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度聚焦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持续壮大、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以及国际经贸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关键领域,紧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充分展现青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新探索与新实践。
二、优化流程标准,提高评奖公信力
优化申报流程,进行成果查重和初评,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式评价与内容评价相结合。健全规范评审制度,增强科学性、专业性和严密性。所有奖项全部经评审会议产生,一等奖由评审大组专家实名差额投票产生,每个学科组至少差额一项,候选成果获2/3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当场公布票数和结果。合理布局专家结构,更新专家库,外请5位省内评委,补充青年评委,提升同行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成立监督小组,全过程监督会议评选,确保公平公正。
三、坚持改革创新,促进人才队伍年轻化
在保持奖项等级、奖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三等奖中设置“青年社科奖”。根据今年申报实际,推动社科人才队伍年轻化,将“青年社科奖”数量由42项优化为56项,奖励40周岁(含)以下青年学者的优秀成果,扶持青年社科人才成长。获奖者中,40岁以下青年学者占49%,45岁以下青年学者占71%。一等奖获奖作者中,45岁以下学者12人,占60%,最小年龄为30岁,展现了社科研究后继有人、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的可喜局面。
社科优秀成果奖改革路线图
四、采取多项举措,有效促进成果转化
第38次社科优秀获奖成果质量高、影响大,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凸显。18部著作由一类出版社出版,15项成果发表在《金融研究》等权威期刊上,81项成果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16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外文获奖成果的最高影响因子是15.6。研究内容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涉及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如获一等奖获奖成果研究金融风险跨境传染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中国企业裂变式发展、青岛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充分体现社科研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突出特点。通过在青岛社科数字赋能中心、“青岛社科”公众号展示推介获奖成果、编印《青岛市第38次社科优秀奖一等奖获奖成果文库》等多种方式,宣传推介获奖成果,激发获奖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社科研究的社会效益,提高青岛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