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联改革“双百调研工程”管理机制,做实“双百调研工程”应用对策智库平台,引领全市社科工作者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年内上报《研究报告与决策参考》45项,获得副市级以上领导批示43期84项次,其中市委书记批示1次、市长批示11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批示2次、市政协主席批示27次,批示率由2023年的86%提升至187%,提高101%。立项年度课题321项、动态课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项)40项。
一.把好课题选题关,塑强“双百”品牌优势
提高“双百调研工程”调研课题选题精准性。聚焦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深入调研,加强与政府部门需求对接,广泛听取和征集实际工作部门选题建议,研究论证后形成年度调研课题选题七大类共133项。提高“双百调研工程”动态课题选题时效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前期与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市人大、青岛农业大学等部门和高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与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综合处对接,研究论证后,确定动态课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项)选题方向30个。
二.把好课题审批关,力促成果提质增效
改革课题申报模式,首次通过“双百调研工程”课题管理服务平台实行网上申报。短期内收到调研课题申报书973项,较去年增加406项,增长71.6%;7天内收到动态课题申报书372项,较去年增加126项,增长51.2%。改革课题结项方式,首次通过课题管理服务平台便捷提交结项成果,课题管理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首次探索实施阶梯式结项管理模式,避免扎堆结项,课题管理的精细度进一步提升;首次施行“双盲”(评审专家与课题组)匿名评审制度,课题管理的严谨度进一步提升。
三.把好课题质量关,反馈助推智库建设
积极拓展专项研究,整合资源搭建双百调研外延平台,与市统计局、市法学会等合作开展专项研究,合力提升咨政服务效能,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利用智库矩阵平台,形成高精尖和短平快相结合的高质量成果供给机制。加强对策研究培训,首次召开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课题培训会,集聚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青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类学术团体等参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力量资源,提升对策研究水平,在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改革课题资助模式,限定对择优上报、成果转化的研究成果予以后期资助,提高课题成果质量和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四.把好课题转化应用关,咨政决策走深走实
聚焦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发动社科工作者体察社会、扎实调研,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咨政建言功能。以课题批示为导向,积极对接课题组和相关部门,集群智、纳良策、出实招,持续跟踪课题上报后续工作,共同研办批示办理落地措施,促进咨政成果上报质量和落地实效双提升。《关于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青岛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转变成枢纽经济发展优势的对策建议》等课题被批示后,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研究具体落实举措。在“双百调研工程”带动下,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城市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总结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公共政策讨论和社会问题解决,为青岛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