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科评奖>成果推介
一等奖获奖成果推介(十八)《汉代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

来源: 青岛社科网           日期:2022-04-08

  关于赋与文人仕进关系的问题,目前学界主要集中于唐宋科举时代诗赋取士方面的论述上,而对唐前特别是汉代时期关注不多。基于这种研究现状,论文《汉代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对汉代赋选的产生、性质、地位及其对大赋文本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论文指出,赋选在汉武帝时得以形成,枚皋赋平乐馆与司马相如赋天子游猎二事,标志着赋选成为了汉代的一种仕进方式。它是武帝化解藩国“政治—文学”集团的有效政治策略、手段,能充分展现汉廷对藩国文士的优容,扭转他们对朝廷的政治态度。虽然赋选是一种仕进杂途,不为权贵世族看重,但它很好地满足了下层士人的仕进要求,对下层人士有重要意义。赋选对汉大赋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既为大赋的繁盛提供了机制性动力,也决定或影响了其文本特征。赋选的根本目的是借赋观才。在重文字、博闻的才学观念下,士子在作赋时必会炫学逞才,大赋也因之体现出专尚奇难字词、尽列名物闻见的文本特征。同时,作为一种仕进机制,赋选助推与强化了大赋铺陈夸张、摛写丽藻、以颂为主等文本特征。另外,赋选促成了赋从民间、私人化形态向宫廷化形态的转变,大赋文本宫廷化特征也因之产生。

  论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助于深化汉大赋研究。大赋创作耗时费力,这就决定了汉赋的繁荣应是以机制性动力为根本支撑的。同时,大赋文本特征具有鲜明的稳定性、模式性。目前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尚不充分,本文的研究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第二,丰富了制度文学研究。目前,在制度文学研究方面,学界很少从赋选角度思考问题。本文立足制度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制度文学研究。第三,拓展了汉代仕进制度研究。当前的汉代仕进制度研究多集中于贤良文学、孝廉、明经等正科,忽视了仕进杂途。本文对赋选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汉代仕进制度研究。第四,以文取人是古代仕进与人才选拔制度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在汉代已有较充分的体现。在深入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有助于人们正确认知中国古代以文取人的历史与方式问题。

  该成果发表以来,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5期)主体内容转载、《文学研究文摘》(2021年第1期)主体内容转载。

作者简介

  韦春喜(1976-),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1部,在《文学遗产》《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相关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成果出版情况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韦春喜教授撰写的论文《汉代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青岛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鲁ICP备05038584号 地址:山东路12号甲 邮编: 266071

电话:80798015 传真:80798058 邮箱: qdsky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