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
研究利用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简称ERPs)技术,采用翻译识别任务,研究了英汉非平衡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发现:1)在汉英词汇正向翻译中,翻译对等词比非对等词诱发了波幅较小的P200和较大的P400;2)在英汉词汇反向翻译中,翻译对等词比非对等词诱发了波幅较小的P200和N300;3)汉英词汇翻译比英汉词汇翻译诱发了一个波幅较大且潜伏期较长的P400。据此,我们认为在英汉心理词汇表征中存在着汉英、英汉翻译启动效应及其非对称性,从汉语到英语存在较弱的词形联结(P200)和较强的语义联结(P400),而从英语到汉语则存在较弱的词形联结(P200)和词汇-语义界面联结(N300),英汉两种词汇的心理表征存在质的差异。研究为英汉心理词汇的词形表征、词汇-语义界面表征和语义表征提供了相应的认知神经证据。
(二)创新之处、成果价值及反响
1、研究内容创新
英汉双语心理词汇表征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课题。有研究支持修正层级模型,认为双语词汇共享概念表征,两种语言的词形之间以及其与共享概念之间的联系存在差异,但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差异逐渐缩小。但是,也有研究不支持修正层级模型,支持直接通达假说,认为二语学习者不需要一语词汇的中介,能够直接由二语词汇通达词义,在词汇层面上一语与二语的联结强度没有区别。该研究通过精准的实验分析,揭示了英汉非平衡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基本支持修正层级模型,还为该模型相应的词形表征、词汇- 语义界面表征和语义表征提供了认知神经证据,丰富了英汉心理词汇表征的相关研究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
2、研究方法创新
研究技术创新。该研究采用了先进的ERP技术,更为精确地观测到了随着时间进程而变化的大脑活动,实时监控大脑进行英汉双语加工的神经加工机制。这种脑电实验设计及其结果为今后使用跨学科方法推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简称EEG)采集与分析系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非入侵式记录系统。事件相关电位是从EEG中经平均叠加而获得的认知脑电信号。脑电事件相关电位的问世开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新时代,被誉为“脑功能的窗口”,有很高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研究范式的创新。该研究采用了非掩蔽启动范式。利用翻译任务进行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研究需要受试清晰地认知翻译过程。这需要受试有意识地参与实验,并清楚地知道实验任务。与掩蔽启动范式相比,非掩蔽启动范式的显性实验任务更适合利用翻译识别任务研究双语心理词汇表征。
该成果发表以来,被《中国翻译研究双年度报告(2018—2020)》引用1次,在中国知网下载783次(截止2022年1月6日),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第一作者简介:
陈士法,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学术带头人。201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系访学。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Frontier in Psychology》《RELC Journal》等期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曾获山东省第23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合作者:
邱靖茹 中国海洋大学
彭玉乐 中国海洋大学
张雨晴 中国海洋大学
杨连瑞 中国海洋大学
成果出版情况:
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士法教授等合作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的论文《基于翻译启动实验的英汉双语心理词汇表征ERP研究》,发表在国家外语类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