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运用社会史、城市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对青岛历史进行新的解读,以空间叙事表达日常生活的“青岛经验”,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与阶级想象、殖民主义与民族意识、市民生活与政治认同、日常行为与区域特色等多层次问题,展现了近代中国殖民与去殖民、传统与现代、异质与本土、乡村与城市的交织和共融,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文化惯性、地景塑造与城市功能等主题。
在复杂的城市结构中,该书选取了中山路及其周边街市、日侨街区、啤酒厂、汇泉湾一带以及崂山这五个典型空间作为考察对象。这些空间充满了象征意义,不仅是表现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载体,还构成一种强大的创造性力量,与社会日常生活结成紧密的互相依存关系,同气候、地理、经济、政治等条件一样,对于青岛的成长与风格的形成,以及其在区域文化中的地位意义悠长。青岛的社会日常生活价值取向与流行风尚、发展模式与形态塑造、风格与声望等,均是这些空间塑造的结果。它们揭示了城市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具有什么样的空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该书的创新之处和价值在于:首先,把空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重视文化载体研究,改变了日常生活史研究的传统方式,阐释了空间要素对城市文化形成与演变的作用。研究内容呈现出空间变化和民众日常生活以及区域发展的连续性,为解析城市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具有一定开创意义。
其次,该书资料方面穷搜博采,钩沉索隐,除了一般学术著作都会使用的中外档案、方志、报刊、地图、照片、广告、私家著述外,还引录了众多寓居青岛的文人撰述,包括游记、诗词等;高度重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广受重视的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的空间文化理论,把握较为全面,运用妥帖。
再次,该书对于平衡当下城市文化特色被淡化、同质化的状况具有参考价值,也可为城市历史记忆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提供较为严谨的学理支持。
作者简介:
马树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常任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史、海洋史和文化史。从教20余年,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梯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青岛历史、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创新性强,影响广泛。在《光明日报》《史学月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城市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教材2部(合著),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参与其他各级课题18项。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多项。
成果出版情况:
商务印书馆2019年11月出版